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子罕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018-12-27 09:26: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白话】 

  孔子被困拘在匡地,他说:“周文王殁去以后,文脉道统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真要废弃斯道,我就不会学知此道了;上天如果不废弃斯道,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释词】

  畏于匡:匡,地名。《群经平议》根据《荀子·赋篇》《史记·孔子世家》考订:“‘畏于匡’者,拘于匡也。‘畏’为拘囚之名。” 

  包咸:“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阳虎曾暴于匡,夫子弟子颜克时又与虎俱行。后克为夫子御,至于匡,匡人相与共识克。又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拘之五日,欲杀之。 

  文不在兹乎:孔子谦言为“文”,其实就是圣贤自古相传之道,可释为“文脉”,即“道统”;“道之显者谓之文”,可具体指为礼乐制度。朱子:“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 

  钱穆:“文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所寄。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乐制度,是即道在己身。”张栻:“文也者,所以述是道而有传也。” 

  后死者:孔子自指。孔安国:“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 

  斯文:即道。与于斯文,使己得此道。张栻:“圣人以斯文为己任也。” 

  其如予何:犹言“奈我何”。《注疏》:“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其欲奈我何,言匡人不能违天以害己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知天命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事天立命之学也。圣人见理之明,临变不惧,非达天知命乌能几此? 

  《史记》曰: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 

  《论语正义》曰:江氏永《先圣图谱》载此事于鲁定公十三年,时孔子年五十六也。 

  孔安国曰:兹,此也。言文王虽已死,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 

  张栻曰:己之在与亡,斯文之防与未防系焉。盖己之身即斯文之所在也。 

  江熙曰:文王之道,为后代之轨,己未得述,上天之明,必不使没也。 

  马融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既未欲丧此文,则匡人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 

  陈祥道曰: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文王至于孔子,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钱穆曰: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 

  刘宗周曰:孔子之道,由文王而溯尧舜,是尧舜为祖而文王其祢也。后死者皆文王之裔,而孔子其适(‘適’即“嫡”)也,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所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是也。夫文非孔子所得而私也,不以为私而无乎不合,乃见圣人之大,分明天地气象。“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是也。后死是文王以后,极之万世而下皆是。圣人胸襟大,直欲继往开来,不只图目前。夫子其天乎?通天下为一体,联万古为一息。 

  蕅益大师曰:道脉流通即是文,非谦词也。如此自信,何尝有畏? 

  伊藤仁斋曰:天道福善祸淫,是谓天有必然之理;祸福无不自己求之,是谓人有自取之道。智者信之,昏者疑焉。“天之视听自我民视听”,其理验之于人事可矣。围于陈蔡畏于匡,圣人之遇厄也,亦屡矣。然卒不能加害,则天之佑圣人,岂不信然? 

  李炳南曰:周文王继承尧舜禹汤之道,后有武王周公,相续不绝。文王虽已逝世,但载道的文化在兹,须由孔子传下去。“在兹”是孔子自谓承担传递文化的责任。匡人何能胜天?所以圣人终于化险为夷。孔子除了畏于匡,还有在陈绝粮,微服过宋等灾难,但都转危为安。学中华文化,有志于为文化的传递者,遇见恶劣的环境时,当学孔子的精神,深信天不丧斯文,以道自任,环境自然随之转变。 

  云门隐者按:本章关键词即“文脉”“道统”“天命”,态度就是“信道笃”。 

  【附录】

  《论语注疏》曰:此注皆约《世家》,述其畏匡之由也。案《世家》云:“孔子去卫。将适陈,过匡。颜克为仆,以策指之曰:‘昔日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貌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已下文与此正同,是其事也。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