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2018-06-20 15:07: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

  季文子临事思考好几次然后才做。孔子听到后,说:“两次,这也就可以了。”

  【释词】

  季文子:季孙行父,鲁国大夫,谥号为“文”。时人称其“忠而有贤行”,而前贤多认为他“美恶两不相掩”。钱穆云:“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

  三思而后行:三,表示多次。这是当时人对季文子做事谨慎的称赞之语。《正义》云:“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然而孔子不认可时人对季文子的这种“三思”之赞,认为过当,所以评论说“再,斯可矣”。

  再:两次。

  斯可矣:观季文子之行事,他的多思反而无益,还不如两思。钱穆“就《左传》所载季文子行事与其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辞气参之”,认为季文子多思无足贵。

  【先贤精义】 

  季彪曰: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且圣人敬慎,于教训之体,但当有重耳,故无缘有减损之理也。时人称季孙名过其实,故孔子矫之……此盖矫抑之谈耳,非称美之言也。

  钱穆曰: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 

  徐英曰:三思,谓其辗转思维,审而复思,于行为少断,于事为多疑,非能刚明果决者也。

  李卓吾曰:三,疑也;再,决也。

  程子曰:天下之事,有是非利害,君子不能无择也,故有取于思焉,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

  朱子曰: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刘宗周曰:人心先横著私意,则遇事茫然,愈思愈乱,势必辗转计较,终以遂其自私一念而已,此文子之三思也。曰“再斯可矣”,婉其词而正之,非实是一番再番之谓。

  张栻曰:思至于再,则事之是非可否,可见矣。

  过是而犹有思焉,则是为计较利害,而非诚其思者也。

  江谦曰:此孔子教人观心之法也。思不得其道,虽百思无益;得其道,则再思可矣。

  《论语稽》曰: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此章再思三思,界限甚大,分际甚明,读者不可忽也。(《左传》记载其“过求”。)

  【附录】

  《论语注疏》曰:此章美鲁大夫季文子之德。(此是另一观点,存于“附录”,今不取。孔子降三为二,而不赞其三思,可见圣人之态度矣。可参考季彪之言。)

  郑康成曰: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

  《左传》曰:范文子曰:“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矣。”“襄五年”:季文子卒,宰庀(pǐ)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葬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

  《论语注疏》曰:案《春秋》“文六年”,《经》书“秋,季孙行父如晋”。《左传》曰:“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