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发挥主流和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在人们的日用而不觉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儒学经典和儒家思想的观念进行现代诠释,通过合理吸收和创新儒家思想智慧,拓展其应用领域,可以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思想资源。儒学社会科学化这一命题由此也成了学界讨论热烈的领域。
核心目标
先来看什么是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指“使某种事物具备社会科学的特征或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将某事物纳入社会科学范畴,让此事物成为研究对象——把原本不属于或较少被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现象、活动等纳入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是使某事物具备社会科学特质——某种实践、政策制定或思维方式开始系统地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如问卷或田野调查、实验、统计、定性分析)和规范。
“儒学社会科学化”是一个复合概念,一个理论框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儒学现代化转型或者说如何实现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社会科学化的核心目标是经过现代社会科学的冶炼,儒学能够发挥当代价值,儒家思想能够为当代所用,儒家思想系统性地融入现代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中去。正如著名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所言:“儒家思想的当代应用必须经过现代社会科学的冶炼。”
理论价值
儒学社会科学化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包含认识论,也包含方法论。其理论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超越哲学阐释与道德说教,将儒学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伦理教条或个人修养的范畴,延伸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经验性的(或至少是可检验的)分析;
二是与现代知识体系接轨,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范式、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儒学及其相关实践和社会影响;
三是提升解释力与实用性,在当代语境下检验儒家思想的解释力,探究其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适应性、效用和局限性,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组织管理、伦理困境、文化认同等)提供基于证据的、可操作的方案或洞见;
四是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将儒学“塞进”社会科学的框框,而是寻求两者的对话、融合与创新,既用社会科学激活儒家思想中的潜藏智慧,也用儒家思想丰富社会科学的视野和解释框架(如对秩序、关系、伦理、集体价值的重视),正所谓“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旦走进儒家思想领域,除了将自身的预设和价值辐射进儒家思想领域外,反过来,它自身也必然会在学术形态上深受儒家思想的重塑”;
五是推动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挑战西方社会科学的主导话语,尝试建立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验的社会理论,为世界社会科学贡献“中国视角”或“儒家视角”。特别是要破除韦伯基于欧洲中心视角提出的“儒家毫无逻辑创造”和列文森以二分法价值判断立场出发认定的“儒家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与实质,当儒家从客观上的意义变成了在主观有意义时,即从普遍性的价值变成了一种特殊性的价值时,它已经结束了自身的使命,只具备历史的意义”这两种绝对主义说法。
在长时段和大视野下理解儒家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实际作用,那么“儒学社会科学化,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学术与现实多维交织的过程,是东方与西方的思想观念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是儒学与社会科学在共同直面并为中国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时,互相成就的过程”。
非简单包装
儒学社会科学化不是简单把儒学包装成科学。有效地进行儒学社会科学化,需要学者在功力、见识和品格上的合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度的跨学科合作,儒学学者与各领域社会科学家(以及可能的行为科学家、认知科学家)的有效对话和协同研究;“要有很强的风险洞察力、预见力,也就是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严谨的方法论训练,精通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能灵活、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儒学议题;对两者的“同情之理解”,既要精通儒家经典的文本和思想脉络,又要深刻理解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体系和边界;批判性的反思精神,避免盲目信仰或简单否定,保持开放、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不断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无疑是儒学焕发新生机、深度参与构建现代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知识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其结果可能不再是纯粹的“儒学”,也不是标准的“西方社会科学”,而是两者交融激荡所产生的、具有独特解释力和生命力的新知识形态。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引入传统儒学研究,将对儒学的思想史研究拓展为对儒家社会和儒家生活方式的研究,在社会科学视野下重新挖掘和阐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山东大学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就是推进儒家思想社会科学化阐释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实践的积极布局。
诸多挑战
儒学社会科学化对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儒学社会科学化”这一过程本身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负载与客观性。儒学本身内含丰富的价值判断和规范诉求。将其社会科学化时,如何在追求研究的“客观性”“价值中立”与尊重其固有的价值关怀之间取得平衡?如何避免使研究沦为儒家意识形态的辩护,或仅进行浅表化的概念移植?
二是概念的复杂性与普适性。儒家概念内涵丰富、历史演变复杂、情境依赖性强,将其精确操作化并保证跨情境可比较性存在巨大困难(如“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三是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儒家思想产生于农耕文明,其核心假设(如等级秩序、家族本位)与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平等、法治等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社会科学化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根本张力?
四是“科学化”本身的限度。社会科学方法(尤其是实证量化方法)在捕捉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生意义、终极关怀、精神境界等深刻面向时存在局限。如果片面或者过度强调“数据化”可能导致儒学的精神内核被简化或忽视。
总之,儒学社会科学化是儒学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和必要路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它将突破传统儒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为理解儒家文化的复杂性、其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实际运作及其与现代社会诸领域的互动,提供新的、富有启发的视角、工具和空间。它使得儒家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也更能回应现代社会变迁提出的实际问题。然而,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一种互补性的拓展。
成功的社会科学化的儒学研究,必然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理解和历史洞察之上(仍需传统人文方法的根基),同时对使用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保持反思性(意识到其可能的局限和预设)。它需要在实证分析与人文理解、经验描述与价值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目标是更丰富、更深刻、更具现实解释力和建设性的儒学理解以及推动儒家思想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它不能取代儒学的哲学探讨和价值弘扬,但可以为其提供坚实的经验基础和社会现实的检验,从更宏大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它为儒学研究和儒家思想更新拓展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空间。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副教授】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