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项目成果

陈来专著《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新版出版

2025-09-25 11:16:49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陈来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作者系统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帛文献出土对先秦思想史研究的深远影响,特别聚焦于马王堆帛书《易传》、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竹帛《五行》篇的哲学诠释。作者从思想史视角切入,开创性地将哲学分析与历史语境相结合,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将出土文献置于思想史动态网络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传统文字学与文献学的研究局限,通过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的互证,重构了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陈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著作四十余种。

目录

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 ——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 1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初探/ 20

郭店楚简儒家记说续探:《尊德义》与《成之闻之》/ 44

一、《成之闻之》/ 45

二、《尊德义》/ 57

三、《性自命出》和《六德》/ 69

四、关于《语丛》一、二/ 72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篇》/ 78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儒学人性论/ 84

一、郭店楚简的人性说的再分析/ 85

二、先秦儒家人性论的主流/ 97

三、人性说在儒学传统中的地位/ 101

竹帛《五行》为子思、孟子所作论/ 106

竹简《五行》分经解论:《五行》章句简注/ 121

一、上经/ 122

二、下解/ 125

竹简《五行》与子思思想研究/ 130

一、论五行、善、德/ 132

二、论仁、智、圣之思/ 139

三、论聪明、闻见、圣智/ 143

四、论仁、义、礼之端绪与发作/ 148

五、论心与慎独/ 152

六、子思五行说中的“圣智”与“仁”/ 155

七、圣智说的政治解读/ 166

帛书《五行》说部与孟子思想探论/ 174

一、德气说/ 175

二、聪明圣智说/ 181

三、天道说/ 185

四、舍体说/ 191

五、仁义说/ 199

六、大体说/ 205

七、《五行》与《孟子》/ 209

马王堆帛书《易传》与孔门易学/ 220

一、帛书与今本《系辞》/ 221

二、帛书与今本《易传》/ 234

三、《系辞》与孔门易学/ 246

四、《系辞》道家说驳议/ 252

马王堆帛书《易传》与先秦易学的分派/ 259

一、尊德义——帛书《要》/260

二、明成败——帛书《易之义》《二三子问》/ 264

三、占吉凶——帛书《系辞》/268

四、兼三才——小结/ 275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为中心/ 277

后记/ 301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304

文章选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哲学思想史有关的简帛文献的新发现,主要是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上博楚简。如果说,70年代马王堆帛书出土后主要是文字学学者参与研究的话,那么,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史学者介入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如郭店楚简的发表和研究一开始就和思想史研究学者有关。目前,简帛研究仍以文字学、文献学学者为主,在哲学思想的讨论方面不够深入,这种局面应当改变。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不仅长于思想的哲学分析,也比较熟悉传世文献,理应在简帛研究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在郭店楚简的研究方面,思想史学者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

我对简帛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是马王堆帛书《易传》。我最早接触简帛文献是90年代前期马王堆帛书《易传》刚刚发表的时候,我写了《马王堆帛书易传与孔门易学》,1994年发表于《国学研究》第二卷。后来,因参加台湾举办的易学会议,写了《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发表于《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比较新写的是《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已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第二是郭店楚简。以其中的《性自命出》为中心。1998年4月在北京南口开会时我与庞朴先生提起新印郭店楚简文本,力促庞先生找来其中的儒家简文本一起讨论。当时庞先生在国际儒联任职,随即与同在国际儒联的姜广辉先生共同推动,于4月下旬影印了郭店楚简的儒家文献,分给在京的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分配给我的是《性自命出》,庞先生特别说,把最难的给你,于是我在4月底写就了研究此篇的初稿《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5月2日在国际儒联举行了郭店楚简儒家文献的第一次研讨会,我在会上以此篇的人性论及其与子游的关系为中心讲了我的研究,这应当是有关此篇的最早的研究,此文在1998年6月发表于《孔子研究》第3期,也刊载于次年1月出版的《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98年秋天,我又写了《郭店竹简儒家记说续探》,2000年1月刊载在《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1999年夏参加香港中文大学50年校庆会议,我提交了论文《儒家系谱之重建与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简儒书与先秦儒学研究》,并以此文参加了当年秋天在武汉大学的郭店楚简国际研讨会,故此文分别刊载于这两次会议的论文集,武汉大学的论文集是《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此文又由友人吾妻重二教授译为日文,题《郭店楚簡の儒書と先秦儒学》(载《中国文学会纪要》第二十一号,平成十二年三月)。由于上博楚简各册出版较慢,所以我只在2001年写了《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论〉》,刊于《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将两个文本作了初步比较,以后便未再跟进上博简的研究了。2005年因参加庞朴先生在山东大学主持的儒学研究中心的会议,我对《性自命出》的思想义理重新加以研究,写了《郭店楚简与儒学的人性论》,刊于《儒林》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三是竹简帛书《五行》篇。2006年夏在哈佛,当时学校已经放假,教授、学生多不在校内,于是从燕京图书馆借一堆书,专心研究竹帛《五行》篇,一共写了四篇论文,即《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刊于《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竹简〈五行〉章句简注——竹简〈五行〉分经解论》(刊于《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刊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帛书〈五行〉篇说部思想研究——兼论帛书〈五行〉篇与孟子的思想》(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三辑),从作者、章句、思想等方面对《五行》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面地提出了我自己对《五行》篇新的看法。

本文节选自《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的“后记”,为方便阅读,注释已删。

责任编辑: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