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堂·当代经学研究文丛”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儒学的研究,重在探索在中国研究中建构自身的方法论。本书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四个维度出发,试图扭转当前儒学研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努力重建儒学的整全面相。作者指出,社会行为的公共性即为政治,包括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社会行为的个体性即为道德,包括道德哲学与道德范式。道德和政治构成了一定人群的基本行为模式。而对行为模式予以解释,对道德提供论证的是哲学思想。何以能够以此行为模式行事的根基,则是与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形态。
本书对儒学的四重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由此深入论述了儒学在中国古今之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发挥出这一作用的条件。由此,作者强调,儒学不是研究的“客观”的对象,而成为理解中国、面向未来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李若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德性政治史、中国古典语言文献研究。著有《老子集注汇考》《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等。
目录
序 儒学与中国的方法透镜/任剑涛1
绪论 儒学:由对象到方法1
第一节儒学的现代境遇1
第二节思想与制度7
第三节儒学作为方法13
第一章 儒学的制度之维及中国哲学之成立21
第一节“中国哲学”作为传统思想之棺椁23
第二节“创造历史”与创造未来35
第三节文之得丧任诸己51
第四节“汉家制度”与“治出于二”57
第二章 第一维度:社会结构75
第一节家内结构75
第二节丧服与昭穆89
第三章 第二维度:政治制度118
第一节古代中国地方力量“自下而上”的运作:重论
费孝通“双轨政治”119
第二节寓封建于郡县:论费孝通“双轨政治”的历史
真实142
第四章 第三维度:伦理道德166
第一节“伦”的语义与哲理166
第二节“无父无君”之孝:曾元养曾子之哲学分析182
第五章 第四维度:哲学思想193
第一节论正常之恶:郭店竹书《鲁穆公问子思》的哲学
分析194
第二节人何以能质疑鬼神:上博竹书《鬼神之明》中的
人之知202
第三节论非暴力被动强制:古公亶父避狄之哲学
分析212
第六章 儒学:真实认识中国231
第一节重返费孝通思想的历史视野231
第二节贱籍与身份社会245
第三节中国古代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252
第七章 余论:儒学与中华文明之未来279
第一节儒学必须补课279
第二节儒学与血缘282
第三节皮锡瑞与“王朝经学”之终结287
参考文献294
后记316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