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技术、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长足发展,既带动了我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还通过市场化方式,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构建新的文化共识。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国际传播,我们感受到,这一非线性、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世纪之交以来,文学、影视和舞台艺术等传统形态的文化“走出去”很难掌握甚至不可想象的复杂文化经验。显然,任何文艺形态的海外传播,都会被反复提及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要有因地制宜的本地化、本土化传播策略。尤其是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不仅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放大了民族情感与文化差异,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无论是基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格局,还是观察全球文化传播版图,影视、游戏等正与动漫、直播、短视频一道,在当代全球流行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游戏为例,从主机游戏到网页游戏再到移动游戏,游戏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不同肤色、民族和国家的青少年通过游戏找到共同话题,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全球青少年共同的文化语言。比如,《黑神话:悟空》等游戏作品将东方美学与现代技术融合,形成跨文化传播的新语言。
任何文化产品,想要实现商业上的大规模盈利,完成“破圈”传播,都需要在内容设定以及视觉风格上尽可能寻求最大的文化共识,同时,要坚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寻求广泛的文化共鸣、文化认同,进而获得海量用户的喜爱和传播。眼下,国际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媒介迭代效应的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游戏、电竞、动漫、影视、直播、短视频等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当前,我们应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推动现代流行文化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深度、有机融合,大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探索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范式、新形态,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新路径,全面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内容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协同、价值引导等维度系统推进,形成“文化生产——传播——消费——认同”的良性循环。这种构建路径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公众等多方协同,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通过“技术+艺术+商业”的融合创新,最终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识。
总之,我们倡导文化产业的共商、共建、共享,鼓励公平、开放、包容的市场竞争;同时,鼓励企业抓住数字经济契机创新发展,在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和平发展共识。
(孙佳山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董卫曼系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