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名士梁鸿,其人安贫乐道,娶妻孟光,夫妇二人后来移居会稽。梁鸿为人打工舂米,“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便是“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描述的是孟光为梁鸿进食时,不敢抬头看梁鸿,而将食案高高举起的情景。
举案齐眉的案,通常认为是一种摆放食物的木制器具。唐颜师古注:“无足曰槃,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清惠士奇云:“案有大小……《汉书》许后奉案上食,孟光举案齐眉,小案也。”(孙诒让《周礼正义》卷80)这里的案,应当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托盘或案桌。当然,还有观点认为,孟光所举之案不是案桌,而是碗。如明人何孟春就指出:“举案齐眉之案,乃古‘碗’字。”(《余冬录》卷45)另一个明朝人杨慎与友人诗酒游戏间也说:“若是案卓,何能高举?”(《丹铅总录》卷8)
梁鸿的房东皋伯通发出过感叹:“彼傭赁能使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举案齐眉”述说了梁鸿因品行而非地位受到妻子尊敬,但也从一个方面强调了妻子对丈夫的恭谨义务,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用作妇德的赞语。如唐朝贵族女子段蕑璧知书识礼,嫁给邳国公世子后,“恭澄冪之礼,中馈克脩;遵奉帚之仪,内范斯穆”“遥挹井丹之女,取则梁鸿之妻”。(《全唐文补遗》第二辑)明朝弘治年间,朝廷封赠官员阎仲宇的父母,其母的诰词中写道:“性著懿恭,生惟贞静;宜其家室,齐眉案以交辉;锡尔祚嗣,迓科第而联芳。”(《陇州志》卷7)清道光年间,汾阳贾尔瑶的妻子李氏为人贤惠,“事姑能孝,处妯娌以让,见乞丐最慈。举案齐眉,古之孟光,庶乎近焉。”(《三晋石刻大全·吕梁市汾阳市卷》下编《贾公美玉墓碑叙》)
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频繁的使用,“举案齐眉”的内涵逐渐偏向夫妻之间双向度的敬爱。明万历元年去世的宗室朱某(号竹亭)与夫人阎氏感情和美,时人称:“竹亭配恭人之后,房无侧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者殆四十余年。”(《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城区卷》上编)清康熙间,山西翼城人王霷记述其父母情况:“父讳曰钦,邑庠端士,廉介正直,乡邦推重,殁谥肃节先生,公举乡贤,崇祀黌序。母李氏,天性慈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有梁、孟遗风。”(《朔州志》卷12)乾嘉之际的苏州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概括他与妻子的感情生活:“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这些说法中的“举案齐眉”指向了一种平等互敬、和谐温馨的生活画面。
与眉毛及夫妻感情生活均有关的另外一个典故是“张敞画眉”。《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张敞竟为画眉付出了政治代价,“终不得大位”。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