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诗词的口耳相传,到传统戏剧表演的唱念做打,再到当下广播电视及网络语言的规范传播……有声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情感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情感与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注重提升有声语言的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的传播语境,让经典文化可听、可感、可知,实现创造性转化,在还原听觉魅力的同时,深挖其蕴含的美育功能与文化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创新传播样态,激活声音的当代生命力
有声语言作为使用久远的信息载体,在当今科技不断迭代的浪潮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技术手段的创新,让传统的口耳相传、民间艺人的表演形式、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规范化口语表达,能够借助有声读物、社交平台、短视频、虚拟现实、智能音箱等新兴媒介与技术,实现“破圈”传播。依托现代音频技术,打造高品质的经典诗词与名篇佳作,构筑声音审美新空间,让声音可以追求极致的美感与情感诠释。基于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经典名著,打造有声书、广播剧,通过丰富的音效、音乐、有声演绎,可以营造强烈的代入感与场景感。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历史的声音,在博物馆、文化馆,实现现代与历史的对话。与短视频结合,以声音为元素进行内容上的创意呈现,辅助大数据的算法推送,触达潜在的受众群体,可有效扩大传播,让有声语言在当下萌发强大的生命力。
深挖声音美学,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内涵
有声语言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演变,但其传递文化、沟通情感的核心功能始终没变。回到使用场景、回到历史现场深度挖掘,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复原,才能唤醒那些被文字固定下来、却已经逐渐沉寂的声音形态。
保护与传承文化的历史本真。书面文字可以记录内容,却无法记录呈现方式。汉语言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声调语言,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声调、韵律、基调、情感,构成独特的声音美学。文字需要配合声音呈现方式,才能理解其原生的艺术魅力。中华文化的许多经典,例如古诗词、民谣、曲艺、方言与民间文学,都依赖于口耳相传的有声语言来传承。丰富多彩的方言发音、民族语言、民俗情感,都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智慧。这些文化的精髓凝练于“声音”当中,无法被文字完整记录。记录这些文化的声音一旦消失,意味着某些文化的记忆会出现永久的失传。保护与传承蕴含着不同文化的发声技巧,记录其文化语境与审美标准,才能使历史文化的记忆得到完整的传承。
保护与传承声音的文化哲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往往通过特定的声音形式来表达和强化。有声语言相比书面语言,最大的魅力在于有声语言能够展露更广阔的情感世界,超越形式,达到听觉的审美境界。有声语言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色彩,既能体现在语言的内容中,又能体现在表述的声音中。声音可以精准传递情感的层次与个人的态度,让人们感受到文字之外的丰富内涵,在说者与听者之间构筑起共情的场域,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文化拥有集体情感记忆,声音承载着集体情感记忆。保护与传承这些声音背后的哲学思想、伦理追求、生命智慧,可以使社会大众从更深层次理解有声语言的文化价值。
提升价值认同,彰显自信的时代最强音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有助于沟通的无障碍,同时能让有声语言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根铸魂,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的时代新人。多样化的方言和民间的有声语言艺术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当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形态下,通过保护、传播和欣赏这些不同的声音,可以唤起人们对家乡、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增强中华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让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得以加强。
提升语言品味,提高人文素养。系统性的接触、学习和欣赏有声语言能够显著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当下,系统性的有声语言学习更多的集中在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曲戏剧、演唱等以声音为技能的专业。这些专业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整合表演元素、审美体验,最终给观众呈现具有独特想象力的舞台演出和广播电视、短视频等形式的有声语言艺术精品。作为非专业学习者,可以从通识教育入手,欣赏和学习字正腔圆、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聆听和背诵古诗词,学习标准的汉语言发声方式,并运用到生活当中,感受有声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过程,提升语言品味,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文化互鉴,传播中国声音。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有声语言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方言的使用场域在快速萎缩,外来语不断进入,新词新语不断出现,让传统的语言规则受到冲击。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主动应对这一变化,积极走出去,在国际舞台展示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戏剧、戏曲、民族艺术等。有声语言能够超越文字,更直接、更感性的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情感与智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扩大中国声音的影响力。让有声语言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