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不仅是乡村的灵魂,更是凝聚乡土认同、激发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在因吕洞宾传说得名的山水仙乡山东肥城吕仙村,一场场文化雅集正将这句诗中的诗意照进现实,持续点燃乡村活力,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自吕仙村孔子学堂落成以来,在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的指导下,将儒家文化与乡土风情深度交融,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劲引擎。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理念,与吕仙村的乡土风情深度交融,从精神层面重塑乡村文化内核。孔子学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场所,更成为村民精神家园的建设基地、乡村文旅融合的创新平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6月7日举办的仲夏雅集活动,正是孔子学堂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当天,吕仙村孔子学堂热闹非凡,清澈溪流与古琴曲《高山流水》和鸣,书法宣纸铺展于青苔石上,墨香与青荷、麦穗芬芳交织。苍劲的“仁”字书法倒映溪面,《诗经》吟诵掠过金黄麦田,田园风光与文化雅致在此碰撞出诗意火花。学堂负责人王化君端坐学堂,指尖灵动,一曲《关山秋月》流淌而出,悠扬弦音惊起溪边栖息的白鹭。演奏过后,他以琴为媒,结合《大学》之道与古琴文化,深入浅出讲解格物致知内涵。“孔子擅抚琴,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君子应与乐相伴,琴与君子之德相映成趣。而在肥城这片君子之邑,更应操琴通乐,传承文化。”王化君的讲解让在场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沉浸其中,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弘扬传播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把吕仙村孔子学堂作为基地,让君子之邑真正焕发出古琴的生机。与此同时,书法爱好者以山泉水润墨,在溪畔大石上挥毫题写“耕读传家”,尽显文化韵味,传统文化在山水间生根发芽。这场雅集,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让村民与游客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乡土生活的紧密联结。
从吕仙村孔子学堂的落地生根,到特色雅集活动的成功举办,吕仙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振兴之路。未来,随着“古琴+诗词/书画/雕刻”系列沙龙的持续开展,以及“踏雪寻梅”等主题雅集的陆续上演,吕仙村必将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篇章。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