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泰伯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2018-11-08 15:13: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白话】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者请教,自己多学识却向少学识者请教;有却好像无,充实却好像空虚,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 

  【释词】 

  能:才能。

  寡:少。陈祥道:“能,言其才;多,言其学。”

  犯:冒犯,人以非礼犯我。钱穆:“人必先立乎无过之地,不得罪于人,人以非礼相加,方说是犯,始可言‘校’。若先以非礼加人,人以非礼答我,此不为犯,亦无所谓不校矣。”

  校:计较。刘宗周:“犯而不校,正是学问得力处。”

  吾友:古注认为曾子此处说的是颜子。江熙:“称‘吾友’,言己所未能也。”钱穆:“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尔。《孟子》“横逆之来”章可参读。”

  从事于斯:《注疏》:“言能行此上之事也。”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称颜渊之德行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明颜子无我之学也。圣贤无我之心常如太虚。非真积力久,以几于大而化之之境,则亦未足以语此也。

  朱子曰: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

  谢氏曰:非几于无我者不能也。

  张栻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乐善而无厌也;“有若无,实若虚”,有善而不居也;“犯而不校”,不动于血气而安于理也。非心不违仁者,其能之乎?尝从事于斯者,盖颜子由克己以至于无我也。

  《论语正义》曰:前篇颜子言志,“愿无伐善,无施劳”,亦此若无若虚之意;“犯而不校”,是言其学能养气也。

  陈祥道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则学愈博;“有若无,实若虚”,则德愈充;“犯而不校”,则恕矣。以能问于不能,至实若虚,不伐善者能之;犯而不校,不迁怒者能之:则曾子所谓吾友者,颜子而已。

  刘宗周曰:舜好问好察询于刍荛,禹不矜不伐,文王望道未见,孔子我无能焉,颜渊若无若虚,自古圣贤同一血脉。圣人之所以为圣者,只是进进不已,百尺竿头无穷尽,知不足故也。

  王龙溪曰:颜子尝自立于无过之地,未尝获罪于人,人自犯之,始可言不校。今人以非理加人,人以非理答我,此乃报施之恒,乌得谓之犯?正须自反以求其所未至,故有孟子之自反(行有不得),然后可进于颜子之不校。

  《四书反身录》曰:颜子以能问不能,若无若虚,与物无竞,非其心同太虚,安能如是? 

  张伯行曰:夫子告以视听言动,则请事斯语;诱以博文约礼,则欲罢不能,是何等力量?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是何等持守?不迁怒不贰过,是何等克治?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何等气度?学者能于此处求之,则颜子之学可得矣,亦可以学颜子之所学矣。 

  《困学纪闻》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颜子和风庆云之气象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伊藤仁斋曰:学者必识孔门之风,而后可以为孔门之学;苟不识孔门之风,则必不能得其门庭。为学者多不知自省,有一分工夫便有一分胜心,有两分工夫便有两分胜心,骄吝之念愈进愈牢,故曰“人之患在好为人之师”。学道者,先除其胜心,而后圣贤之学,可得而言也。

  云门隐者按:一句“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深见曾子对颜子之缅怀与敬佩。颜子、曾子,同为孔门之“二代弟子”,其情谊固深也宜矣。此可能为曾子中晚年之感慨。 

  【附录】  

  《中论·虚道篇》曰:人之为德,其犹虚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

  《周易》曰:君子以虚受人。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