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述而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2018-10-11 09:10: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白话】  

  孔子说:“你们认为我有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没有什么行为是不和你们一起的,这就是我啊。” 

  【释词】 

  二三子:你们,指弟子们。

  以我为隐:隐,匿、隐藏。钱穆:“诸弟子疑孔子或有所隐匿,未尽以教。”包咸:“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

  尔:指上文的二三子。

  无行而不与:此句孔子用双重否定来做极为肯定之辞,语气强烈,以见孔子之为人。钱穆:“此处孔子特地提出一‘行’字,可谓深切之教矣。诸弟子不求之行而求之言,故孔子以无行而不与之道启之。”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教人无所隐惜也。

  《论语正义》曰: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弟子疑有所隐也。

  朱子曰: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 

  《论语集说》曰:疑其有隐,而不知道无乎不在,圣人之日用常行孰非教之所寓哉?夫子语二三子,我实无隐也。我之所行,无不与二三子共之,甚易知而易见,特自不察之耳。其曰“是丘也”者,质诸己以实其言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以身教示门人也。盖道之在人,不过日用寻常之际。苟能反诸身心之间,以求契乎无隐之旨,虽圣人可学而至也,何圣教之难窥耶?

  吕氏曰:圣人体道无隐,与天象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 

  张栻曰:盖道无不在,圣人何隐乎尔?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盖视听言动之际,无非教也。 

  《论语稽》曰:圣人教人何尝有隐?特人之资质不同,而所问之事不一,故施教亦因之而各异。二三子私相印记,不解其故,则疑其有隐,故夫子晓之。

  伊藤仁斋曰:《论语》二十篇,其一言一行,皆莫非吾师也。盖圣人之道,不高不卑,非难非易,通于天下,达于万世,而不得须臾离,实为中庸之极也。其以圣人为高而不可学者,固不知道焉;谓近而不足学者,亦异端之流,益不知道者也。

  《四书反身录》曰:夫子以行示范,而门人惟言是求,故自明其无隐之实以警之。

  《解醒编》曰:独提出一“行”字,盖以“躬行”望二三子也。若言语上求,只是口耳之末。此与“天何言哉,时行物生”之意同。

  高攀龙曰:门人是认圣人人伦日用是一事,神化性命是一事,谓圣人所可见者非其至也,其至处则隐而不可见也。如是则忽略现前,悬慕高远,故圣人提醒之如此。 

  《四书约旨》曰:二三子疑团从过求高远来,过求高远从实地少工夫来,着一“行”字,正从实地指出他可学处。

  刘宗周曰:二三子以言语求圣人,而终无以见道也。则疑圣道有隐,不知道无容隐也。道在日用动静语默之间,森然不隔。 

  钱穆曰: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徐英曰:夫道无隐显,隐显惟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道自然,与圣人同。圣人之道,本在日用寻常之间,而学者不知。夫子告以“无隐乎尔”,知此,而后可以通乎《易》之教义矣。 

  【附录】  

  陈祥道曰:孔子之诲人:其不倦,仁也;其无隐,忠也。不倦,与先传后倦者异矣;无隐,与教人不尽其才者异矣。惟其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再三渎则不告,此弟子所以疑其隐也。 

  《四书反身录》又曰:师之于及门,有言教有身教,言教固所以教其行,然不若身教之得于观感者尤深。公明宣及曾子之门,见曾子居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说之而学;见曾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说之而学;见曾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说之而学。故不言之教,不从耳入而从心受,根于心,斯见于行矣。

  刘宗周曰:若觑见丘时,方知丘亦只是吾一般。阳明先生曰:“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