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述而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2018-09-30 11:30: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白话】  

  孔子说:“如果借我数年时间,五十岁就学习《易》的话,能因此而没有大的过错了。” 

  【释词】 

  加我数年:借给我数年时间。加,如同“假”,借。此时孔子约七十岁,得不传之《易象》以深入学《易》,穷尽其理,而追念往昔,发此感慨之辞。

  五十:五十岁。五十岁之后,孔子任职鲁廷,曾经与闻国政;孔子认为,如果他早能学习《易象》,则穷尽其理,就能解决很多大问题,不致后来的困顿。按:关于“五十”两字,可以直接释为“五十岁”之义,无须改字、无须变句读,无须释为“大衍之数”;同时也不与“孔子晚而好《易》”相冲突。

  《周易密钥》:“孔子早年当然学过《易》,不过那是公布于世的《周易》古经,不是《易象》秘本,归鲁以后的年近70岁的孔子当得到了《易象》之后,终于发现了《周易》的密义。”详见李守力著《周易密钥》。

  易:《周易》。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周公作《易象》,孔子序《易传》。所以《汉书》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按:本处有人认为“易”为“亦”,经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之辨,也是错误的。

  《论语稽求篇》:“六经以《礼》《乐》《诗》《书》《春秋》为五学,而《易》则总该六艺之首。”

  《易纬·乾凿度》:“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

  《周易密钥》:“孔子在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凡十四年而反乎鲁’,即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于是序《书》删《诗》,定正礼乐,随后才记‘孔子晚而喜《易》’之事。此孔子68岁以后研《易》之明证。”

  以:以之,即“因此”。

  无:龟山杨氏:“与《易》为一,然后无过。”

  大过:大的过错。《易》之教能使人“修德寡过”,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与天道”在是。胡炳文:“《易》屡言无咎。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悔则过能改而至于吉,吝则过不改而至于凶。故震无咎者存乎悔。”

  【先贤精义】 

  帛书《要》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周易密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追悔过去之言,“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是展望未来之言。)

  《左传·鲁昭公二年》曰: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杜预注:“《易象》,上下经之象辞。”上下经即《易经》)

  戴震曰: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读《易》,乃知性与天道在是。

  朱子曰: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论语注疏》曰:《易》之为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从吉,不从凶。 

  《论语正义》曰:《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说卦》文:穷理者,致知格物之学;尽性者,成己成物之学;至命,则所以尽人事而达天道也。 

  李炳南曰:《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以言学道,要在始于悔过,终于无过。夫有过不自无,故能至于无,此圣人所以为圣人也。

  张栻曰:夫子未赞《易》之前,《易》书殽(xiáo)乱,传者失其防。

  程子曰:自夫子赞《易》,而易道始备,垂于万世而不过也。

  《论语正义》曰:学易可以无大过者,《易》之道皆主中行,主变通,故学之而可与适道,可与立权也。《系辞传》云:“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夫子圣德,既学《易》,当无小疵,无过可补,而云“可无大过”者,谦言不敢自承无过也。

  刘宗周曰:学未至于穷天人之奥、尽性命之理,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与羲文千古而一辙,则圣人之心犹一息不能以自安。夫子系益之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大易之道,天道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其妙万物而为神者,莫疾乎风雷。夫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后天之在我者,举之以时而不悖,则天人合矣。圣人于是悟易道矣。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迁善改过之书,立象以示之,变通以趋之,系辞以告之,定之以占以断之,皆此物此志也。夫子一生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精神,尽在是矣。吉凶与民同患,而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者乎?是故与天地合德,而不以为大;与日月合明,而不以为昭;与四时合序,而不以为顺;与鬼神合吉凶,而不以为柄;先天弗违,后天奉天,而不以为圣。此圣人所以为至也。善乎周元公推明太极之说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姚配中曰:文王爻辞惟九三言人事,《传》则言行、言学、言进修,无在非学也。象曰“君子自强不息”,子盖三致意焉。又曰:学《易》,学为圣也,非徒趋吉避凶已也。有天地即有《易》,既作《易》,而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圣之所以为圣,求诸《易》而可知矣。 

  蕅益大师曰:学《易》方可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

  王弼曰:《易》以几神为教,颜渊庶几有过而改,然则穷神研几可以无过,明《易》道深妙,戒过明训,微言精粹,熟习然后存义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明《易》理之当学也。古圣人之制《易》也,天道于是乎昭焉,人事于是乎备焉,广大精微。圣如孔子,尚以读《易》寡过自勉,况有裁成辅相之责者,其可不务于穷理尽性、以几参赞位育之能事哉?

  方东树曰:君子未有不正者,但儒者学圣人之道,徒正不及中,中又或不能纯粹以精,必在于明辨晰。大贤以上不患不及,恒患其过,故孔子学《易》,欲明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中正耳。吉凶消长之理,天运也;进退存亡之道,人事也。明乎此,是为知天知人,合天人而察其几,以允协于中而无过,是乃圣人所蕲(qí)无过之精微也。 

  【附录】  

  《论语偶记》曰:至及门高业弟子,方授以《易》《春秋》,故身通六艺者仅七十二人。则《易象》《春秋》,孔子不轻以教人。 

  《论语集解》曰:《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

  《论语注疏》曰:言孔子以知天命终始之年,读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书,则能避凶之吉而无过咎。谦不敢自言尽无其过,故但言“可以无大过矣”。

  陈祥道曰:神无方也,非精义则不可入;易无体也,非知命不可以学。圣人入而为天之所为,故无过;出而为人之所为,则不能无过。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