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雍也篇——‘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2018-08-28 09:38: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白话】 

  宰我向孔子问到:“对于仁者来说,即使告诉他‘井中有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怎么会这样呢?君子可以赶去救人,却不会使他陷入井中;可以欺骗他,他却不会糊涂地被蒙蔽。”

  【释词】

  宰我:宰予。

  井有仁焉:此“仁”字当作“人”。朱子:“刘聘君曰:‘有仁之仁当作人’,今从之。”《四书辨证》:“以字音致误。”陈善:“古人多假借用字。”(特别更正:《论语》诵读本本章的原文应该用“井有仁焉”,将诵读本的“人”改正为“仁”。在解释时用“人”。)

  《论语集注述要》:“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即井有人也。不言有“人”,人自在其中。”

  从:跟随之入井而救人。

  可逝也,不可陷也:逝,往、使之往救。陷,掉入,这里指陷之于井。孔安国:“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被人欺骗。罔,蒙蔽、迷惑。马融:“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钱穆:“仁者闻人之告,可被骗往视,不至迷惑自投入井。”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仁者之心也。

  朱子曰: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 

  《论语正义》曰:孟子亦曰:“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方”者,义也。以义责君子,君子必信而从之。然非其道,则亦难罔之矣。盖可欺者,仁也;不可罔者,知也。 

  陈旻昭曰:宰我此问,深得夫子之心。盖在夫子,设使见人坠井,决能跳下井中救出。但此非圣人不能,不可传继,故夫子直以可继可传之道答之。如大舜方可浚井,以听父母之掩,彼有出路故也;若寻常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矣。 

  刘宗周曰:君子必尊其身,为天地万物之身,而后可以位天地、育万物,以成其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即日用之间往往而是,况推之天下之大乎?故圣贤借证之如此。仲由之醢(hǎi)也,龟山之出也,皆从井救人之类也;闻公山、佛肸(xī)之召而欲往,而卒不往,分明是可逝不可陷。宰我发问,恐是商夫子出处事。

  陈祥道曰:君子以诚待物,而不逆诈,故可欺;以明烛理,而无所蔽,故不可罔。盖欺者以伪为真,罔者以无为有。以伪为真,则有可信之端;以无为有,则直罔于人而已。故象之伪,喜舜不疑其伪;校人之烹鱼,子产不疑其不舍,是以有可信之端也。放齐以朱为启明,尧以为嚚(yín)讼,共工以驩(huān)兜为有功,尧以为静言庸违,是直罔于人者也。

  宋翔凤曰:公山佛肸之往,南子之见,是可逝也,可欺也;“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是不可陷也,不可罔也。

  苏氏曰:拯溺,仁者之所必为也;杀其身无益于人,仁者之所必不为也。惟君父在险,则臣子有从之之道。然犹挟其具,不徒从也。事迫而无具,虽徒从可也。其余则使人拯之,要以穷力所至。 

  钱穆曰: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盖忠孝有时仅凭一心,心可以愚;仁则本于心而成德,德无愚。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此见仁德之高。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为仁当明理也。夫济人利物者,仁之心;揆事度理者,智之事。天下无不仁之君子,亦无不智之仁人,是以好仁必好学,而后不失之愚也。 

  【附录】 

  《论语后案》曰:宰我为此问者,以井中人喻罹于忧危之人,见仁人之所宜救者在此。从井救人是喻辞。古今任侠之士,轻身患难,或濒危而得幸,或人得全而己已殒,或人己俱殒而无益,是从井救人之类也。

  戴望曰:宰我以从井喻夫子救世,恐撄祸耳。夫子答之,见明哲自可保身。

  钱穆曰:宰我此章之问,或虑孔子罹于祸而微讽之。如子欲赴佛肸、公山弗扰之召,子路不悦。宰我在言语之科,故遇此等事,不直谏而婉辞以讽。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