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礼何

2018-02-28 10:25: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

  孔子说:“作为人而没有仁心,怎么用礼呢?作为人而没有仁心,怎么用乐呢?”

  

【释词】

  仁:仁为礼乐之本。仁道广大,难以一言蔽之,如依现代注释规则强用名词解之,反而害仁,故而孔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之所以罕言,其实是引导我们自己去体会,沿着圣贤所指之路而行之,则日进于德,则自能有所体悟,非言语所能也。圣贤之道大,然而不离生活日用之间也,不离践行也。

  (礼者,仁之貌也;乐者,仁之和;事亲从兄,为仁之实。)

  礼、乐:周代为礼乐文明,礼乐是表,中心在仁。除去仁这个灵魂,礼乐则徒具外表。

  钱穆: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礼乐资仁而行也。

  《礼记·儒行》曰: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礼乐所以饰仁,故惟仁者能行礼乐。

  包咸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

  《论语义疏》曰:此章亦为季氏出也。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

  李炳南曰:仁,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而不仁,则无谦让、敬人、克谐、无夺等美德,虽然行礼奏乐,并无实质意义。

  《礼记·仲尼燕居》曰: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张栻曰:人仁,则礼乐之用兴矣。人而不仁,其如礼乐何?

  郑汝谐曰:仁,人心也。礼乐之起,本于人心也。不仁,则陵犯乖争,无所不有,尚何取于礼乐乎?鄙之也。

  《论语正义》曰:言而履之(礼),行而乐之(乐),此仁者所为。孟子论礼乐,而推本于事亲从兄,为仁之实。仁统四德,故此言不仁之人,不能行礼乐也。……当夫子时,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而僭窃相仍,习非胜是,欲不崩坏,不可得矣。

  钱穆曰: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道家后起,力反儒家之言礼。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实失于仁而为礼,则不仅薄而已,为伪为僭,无所不至,宜为乱之首。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按:表象),仁则亘古不变(按:实质)。

  徐英曰:礼乐所以感人,不仁之人麻木而不可以感。虽有礼乐,如此不可感之人何?不可感之人,又如此礼乐何?论礼乐以讥三家之僭妄,此《春秋》之作所以继诗教之亡也,此诗教所以通合于礼乐之教也。

  云门隐者按:一根两枝,无根则无枝。两枝并存,中庸以行,而不可偏废。根深而枝叶茂,徒有枝叶而无根则僭妄行。僭妄行则忠信废,忠信废则大道隐,大道隐则天下乱。 

  附录: 

  江熙曰:所贵礼乐者,以可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也。然其人在则兴,其人亡则废。而不仁之人,居得兴之地,而无能兴之道,则仁者之属无所施之,故叹之而已。 

  《中庸》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礼记·仲尼燕居》曰:(孔子)对子张问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chóu zuò),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zhuì)兆、兴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大平也。” 

  《论语正义》曰:案言而履之,行而乐之,此仁者所为。《汉书》曰:“言不仁之人,亡所施用。不仁而多材,国之患也。亡所施用,则不能行礼乐,虽多材,只为不善而已。”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