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堂活动 >学堂活动

茶中蕴和 茶中寓静:孔子学堂茶道公开课走进京博国学道场

2017-12-14 14:28:00             中国孔子网

  

  茶,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便占一席,这也是中国古人饮食观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观念。我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最早种植、加工、饮用茶的国度,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茶的祖国”。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中国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还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茶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重,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用寥寥数语将茶赋予了 “清、和、澹、静”的美德。而以茶饮论道者,莫过于苏轼在《浣溪沙》中所言:“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京博国学道场 

  12月9日,由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孔子学堂公开课再次走进山东省博兴县京博国学道场,为京博慧蒙幼稚园的老师及传统文化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回归从容、恬淡、悠远生活方式的静心之旅。 

  

  公开课现场 

  煮一壶滚烫,沏一盅清雅,观一杯深浅,闻一缕清香,品四季韵味,得片刻心素清雅。在茶艺师精彩的茶艺表演后,国家一级评茶师、戎茗轩私家茶叶博物馆馆长、泰丰汇茶书院茶文化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讲师戎新宇为大家现场授课。本次公开课以《从茶叶的角度看世界》为主题,从茶的起源开始,结合中国茶和世界茶的发展历史为大家还原了茶的本来面貌,让大家真正认识了茶为何物,了解了茶的前世今生。 

 

戎新宇老师 

  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流传到欧洲、日本、印度及东南亚各国。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能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大家认真感受、体验茶文化 

  品茶一直被中国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茶带给人以净化,将纯洁的心灵与山水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中,我们更需要从茶中寻找这种美的享受。在国家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学校教育是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文化事业。本次公开课不仅能让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将自身所学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带动更多孩子亲近传统文化,还能让更多国人了解到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杯清茗,伴随着氤氲升起的茶烟,沉醉着参加公开课的茶人。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修养。茶文化代表一种雅静、健康的文化,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有助于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公开课的主要目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关于茶道知识的分享,同时也是一场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内省修心的升华之旅。  

  茶树生于山野之中,寒冬而不凋,故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茶道,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寄情之物,代表着修身齐家的君子理想。茶道的精神,正是基于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精神的深刻认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前提,在和谐的气氛之中,一边品茶一边交流,抒发志向,增进友情。纷繁都市,煮一杯清茗,冲茶者的人生阅历、个人感悟与情感寄托便随冲淡闲洁的茶性一同进入“静”的境界,如引一股清泉填满空虚的肺腑,在车水马龙的现世找一丝宁静:静而能后安,安而能后虑,虑而能后得。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传统信仰的自觉呼应与发扬传承。 

  茶香萦绕,穿越千年依然温润醇香,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与时代共同发展。茶文化不仅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亲历者。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构,在推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的道路上也将不断进步,推陈出新,探索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新形式,为让更多人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