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泰伯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018-11-06 09:52:00             比邻为美公号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白话】 

  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至德了吧。他三次把天下让出去,百姓没有办法来称赞他。” 

  【释词】 

  泰伯:即太伯。郑康成:“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太王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太王欲翦jiǎn灭殷商”之说,今不取。)

  王肃:“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于王季。”

  朱子:“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

  至德:德之至极,无以复加之称。范宁:“其德宏远,故曰‘至德’。”

  三以天下让:孔子以泰伯之德可居君位,而泰伯不居,让于季历,故曰让。关于“让”,程子认为:“不立,一也;逃之,二也;文身,三也。”另一观点认为“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于此遂有天下,是为三让也”,“泰伯三让之,所为者季历、文、武三人,而王道成,是三以天下让也”。蕅益大师:“以天下让,以天下之故而行让也。”

  民无得而称:泰伯之让,无迹可见,“无揖逊授受之迹,人但见其逃去不返而已,不知其让也。知其让者,见其让国而已,而不知所以使文武有天下者实由于此,则是以天下让也”(朱子),“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王肃)。

  蔡节:“泰伯之逊,夫子不曰‘逊国’,而曰‘以天下让’,盖探其心而推明之也。逊于隐微之中,故民无得而称,‘泰伯可谓至德’,非夫子其孰能知之?”

  【先贤精义】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泰伯让位之德也。

  郑汝谐曰:泰伯知季历之有圣子,足以大周家之业,乃断发文身,示不复用,又虑其以次而立仲雍也,则与之具奔,使季历之立若出于当然,太王、季历皆无可议,世亦不知泰伯之逊以天下。非至德而何?三言逊之之笃,不必泥其数;天下,周之所必有,故不以国言,皆大之之辞也。 

  朱子曰:让之为德既美矣,至于三,则其让诚矣。以天下让,则其让大矣。而又能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焉,则其让也非有为名之累矣。此其德所以为至极而不可以有加也。

  张栻曰:夫泰伯之让,诚难知也。泰伯知文王有圣德,天之所命,当使天下被其泽,故致国于王季,为文王也。故曰“以天下让”,言其至公之心为天下而让也。变而止乎中,非达权乐天者其能与于此乎?

  陈祥道曰:不累于厚利,故三以天下让;不累于名高,故民无得而称。此所以为至德。太伯之让,则国也;“三以天下让”者,以文王之圣有得天下之道故也。《诗》曰:“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又曰:“文王肇禋(yīn),惟周之祯。”则文王有得天下之道也,固矣。

  蔡节曰:《论语》一书以至德称者,唯泰伯、文王二人,其旨微矣。泰伯知天下必去商而归周,故逃之荆蛮而避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泰伯、文王均此一心也,此其所以为至徳。

  刘宗周曰:圣人又追论其始,遡周家世及之自,则泰伯之德实与文王并隆。圣人见端知末,逆知必至之势,而早决其无待之机,真能让天下者也,故曰三让。今人事到临局处,无可奈何,只得听时势所转。

  李炳南曰: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极处。他曾经以天下三度让给季历,人民不知道如何称颂他的至德。我们读这一章书,当学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让国的道德。最难得的是泰伯,让得那样和平,而且处置得合情合理,所以孔子称许他至德。

  钱穆曰:让德亦是一种仁德,至于无名可称,故称之曰至德。

  《四书反身录》曰:为善不近名,方是真善。否则纵善盖天下,可法可传,有为之为,君子弗贵,以其非真也。力行好事,亦惟行其心之所安,当然而然耳。后世之知与不知,非所望也。泰伯惟行其心之所安,是以不存形迹。其后季札之避位辞封,安于延陵,高风伟节,仪表千古,渊源远矣。 

  【附录】 

  《史记·吴世家》曰: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陈祥道曰:后世伯夷之逊孤竹,季札之逊吴国,鲁隐之逊桓公,宋穆之逊与夷,燕哙之逊子之,韦元成之逊弟胜,东海王强之逊弟阳,邓彪之逊弟荆,丁鸿之逊弟盛,刘恺之逊弟宪,凡是者多矣。若伯夷季札则狥义者也,余则矫异以取一时之名而已。岂君子之所与哉?然拟于突忽之兄弟,蒯(kuǎi)辄之父子其有间矣。

  刘宗周曰:太王志翦商乎?曰后人见周家王业定于太王、季历授受之间,故谓翦商始于太王,而诗人歌之,非谓太王志于翦商也。(按:周之王业肇基于太王,积德行善,三传而有天下。如果谓太王处心积虑谋人之国,则非也。)

  蕅益大师曰:此时文王已生,纣亦初生。泰伯预知文王之德,必能善服事殷,救纣之失,故让国与之,令扶商之天下。是故文王之至德,人皆知之。泰伯之至德,又在文王之先,而人罔克知也。至于文王既没,纣终不悛,至使武王伐纣,则非泰伯之所料矣。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