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网上学堂 >习经典

一起学《论语》|学而篇——贤贤易色

2018-01-08 10:05:00             比邻为美公众号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

  子夏说:“对于妻子,看重的是她的德行,而不是她的容色;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服务君上,能够尽职尽责;与朋友相交,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过。”

  【释词】

  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晚年弟子。

  贤贤易色:对于妻子,看重的应该是德而不是容色。贤,以…为贤,尊敬。贤,贤德。易色,轻略于色,不看重容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为人伦之始,有夫妇才有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故此文叙于事父母、事君之前。陈祖范曰:在妇,为嫁德不嫁容;在夫,为好德非好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指普通人尽心尽力孝养父母。《孟子》曰:我竭力耕田,供为子职而已矣。《曾子大孝》云:小孝用力,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孝经》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君: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致其身:先公后私,尽职尽责。前人云: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事辞王事,事君不得私爱其身,事君能致其身为忠。《论语》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虽曰未学:其人或自谦未学,我必谓之既学矣。

  【论语讲要】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先贤精义】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

  宋翔凤曰:三代之学,皆明人伦。“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毛诗序》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康有为曰:人道始于夫妇,夫妇牉pàn合之久,所贵在德。以贤为贤,言择配之始,当以好德易其好色。盖色衰则爱弛,而夫妇道苦,惟好德乃可久合。

  郑汝谐曰:味此数语,乃诚慤笃实者之为也。凡天资之美者,学以进之;其不美者,学以化之。

  钱穆先生曰: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四书反身录》曰:学以学夫敦伦,而敦伦乃所以为学也。舍伦而言学,则其学为口耳章句之学、富贵利达之学,失其所以学。

  辛复元曰:世人只说人能敦伦便是学问,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不知学不分明,岂能敦得伦纪?

  陈澧曰:为人孝弟,贤贤易色,事君致身,朋友有信,五伦之事备矣。时习学文,格物致知也。忠信不巧言令色,诚意正心也。三者,修身也。孝弟,齐家也。道国,治国也。犯上者鲜,作乱者未之有,天下平也。《大学》八条目备矣,此皆在《学而篇》前十章者也。朱子教人读一篇,再者教人看十章,可谓善诱。学者如欲长进,则盍遵朱子之教乎?

  【致知别解】

  直译:学习贤者要从改变自己的神态开始,孝敬父母能发自内心地尽力而为,对上面交代的事情能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往能够恪守诚信,这样的人虽然自谦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有学问的。

  关键点:

  本句关键在贤贤易色,不同理解争议最大。

  贤贤,用法与尊尊亲亲老老幼幼同,一动词一名词,末一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首个贤字作动词用,学习贤者义。

  易,改变义。

  贤贤易色里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色字,不同的人理解也迥异。有人翻译为女色或女子,其实综观《论语》中所有含“色”字的词语,没有一条是指女色或女子,如:容色、察言而观色、润色、愠色、变色、色思温……其中色字都是表示状况、形态、心态、神态、程度、种类的意思。《论语》中的确有几个“色”字易被误解,比如《论语·季氏》中“戒之在色”,其实“戒之在色”是告诫年轻人遇事要冷静思考,避免冲动莽撞,不要动不动“勃然变色”,急躁冲动,脸红脖子粗。《论语·宪问》中关于“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对“色”的理解也容易出现偏差,这里的“色”字是指物质、财产,也非指女色。还有在《子罕》和《卫灵公》篇都出现过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字是指相貌、面貌、面容、仪表、穿戴、装束、外在形象的意思,“好色”是指修饰容貌、美化仪表、整理冠戴、整齐装束,使身形端庄、仪表堂堂,是要求人们要像随时检点容貌、规范装束一样,加强道德修养。

  对贤贤易色中色的理解还可以结合《论语·为政》篇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所言的君子的“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色难”,就是对父母温和之色,是最难做到的事,尤其是始终如一不分条件地为之,确实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

  相由心生。《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气,脸色柔顺谦和,愉快,否则就不是孝子。和颜悦色,其实是内心深爱的外在表现。内心是“本”,脸色是内心的外在形式。灵魂深处的东西,一定会写在你的脸上,表现在你的脸上。只有内心充满阳光,你的脸上才能够洋溢着灿烂,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往往是一个人的心里投射的结果。

  心中对父母怀有深爱,就一定会有和气、愉色和婉容。推而广之,如内心有深爱,对待妻子儿女,对待兄弟姐妹,对待领导同事,对待亲戚朋友乃至行同陌路的人,同样会温而和之。

  温和之心,必有温和的神态;温和之人,必有温和的表达。因为色难,温和之色也就需要我们用一生来修炼,修的关键在心。

  

 

责任编辑:宋睿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