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学堂 >学堂故事·学堂人

走进孔子学堂,别有洞天桃花源

2023-08-10 18:06:00       白丽华       中国孔子网

  生活在红尘闹市,哪一个人不是在心中,渴望遇到一座美丽的桃花源?

 

  坐落在昌图县宝力镇东苇子村的孔子学堂声名远扬,为了一睹他的风采,我和几位文友相约在2023年7月的一天清晨,从昌图出发,驱车80华里来到宝力镇东苇子村。在25华里公路一岔路口上,一座宏伟的牌楼高高矗立在路旁,牌楼的顶端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两侧贴着对联“立德树人谱写新篇,仁礼天下和合大同。”横批是“孔子学堂欢迎您”。马上就要到孔子学堂了,文友们都很激动,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向周围望去,希望能早点目睹孔子学堂的风采。可是我们看到牌楼周围高大茂密的杨树林、盛开的鲜花、绿油油的田野,哪里有学堂的影子?

   

  就在我们疑惑之时,随着车子的前行,在茂密的田野里,一处蓝色彩钢瓦的房屋若隐若现,那就是孔子学堂!有文友惊呼。好安静、好诗意的田园风光,真好比世外桃源啊。五分钟后,我们来到孔子学堂门前。“孔子学堂”四个金黄色的大字映入眼帘,抬眼望去,这是个很宽敞的四合大院,院子里最醒目的标志物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房子的房顶都是蓝色彩钢瓦的,房子的墙身是白色的,蓝白两种颜色相互交织,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视觉。

  看见有人来,大门右侧的屋子里走出了一位中年男子,招呼着我们,他说他是学堂的门卫。这时我发现门卫的窗台上趴着一只小黄猫,我试探地接近它,它竟然温柔地伸出小脑袋和我撒娇,那一刻,心被它萌化的软绵绵的。

  紧挨着门卫的是车库,库里停着七八辆汽车,多数是多座位的大车。门卫师傅说,这些车都是为了方便接送学员来学习而准备的。这时,有一位40多岁的男子走进来,我们和他攀谈起来。男子今年46岁,来自沈阳。两年前得了白血病,在医院治疗一年,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恶化了,就在他即将绝望时,经朋友介绍来到宝力孔子学堂。在学堂,他一边休养身体,一边做义工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一年后他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了,他现在负责开车接送学员来学堂学习。

 

  离开车库我们一行人来到学堂院中心一个莲花池前,池的正前面写着“天圆地方”四个大字。池子里的莲花盛开着,红色的鲜艳夺目,娇艳欲滴,黄色的淡雅圣洁、清新脱俗。写有“天圆地方”四个大字的石雕上方,托着一个灰白色的大圆球,大圆球永不停歇地转动着,涓涓细流从球身潺潺流过滋养着池子里的莲花。一只小花猫蹲在池边,伸长脖子贪婪地喝着水,它可没有小黄猫温柔,用手摸它时,它很警觉地抬起头,用一双惊恐的黄色大眼睛望着我,好像时刻准备着逃跑。

  别过莲花池再往前走,不远处是高大的孔子塑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位至圣先师虽然距今已二千五百多年,但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拜过孔子塑像,我们来到了党支部兼关工委办公室,迎接我们的是党支部书记申玉春,他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宝力镇政府干部,在工作岗位时,他是一心为民的好干部,老百姓的贴心人,被评为“辽宁好人”,本该退休后回家颐养晚年,可他日夜操劳着孔子学堂的事宜,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作为学堂党支部书记,他不仅创建管理学堂,更要做好管理团队干部及学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学堂永远不会偏离正确轨道,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展壮大,做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益的事。

  在办公室里,我们认识了学堂的一位管理员李忠敏,她今年46岁,是一位清秀、文静、优雅的女子。她家住大连,是从事广告生意的。由于家庭不顺和身体状况欠佳,放弃了如日中天的广告事业,来到孔子学堂,边做义工边舒缓身心的伤痛,她负责电脑工作。她说,她现在心情和身体都已经恢复的很好了。

  片刻,从外面进来另一位管理员尹强,今年48岁,家住沈阳,由于做生意压力大导致身体出现了状况,就在他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来到孔子学堂,听课、学习、做义工,桃园般的生活使他的身心逐渐愉悦、健康。

  快到八点了,要升国旗了,幸亏我们来得早,赶上了这个庄严的时刻。八点整,我们随着学堂的管理员和学员们,一起站在院中,仰望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充满无限地感慨和自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经过百年的努力,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富强,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已步入小康社会,饮水思源,我们由衷的感谢伟大的党!

  稍后,管理员张君带着我们去参观职工宿舍。张君,40岁、微胖的身材、齐耳的短发,透出她的飒爽、干练,她因生活的不顺来这里听课、学习。

  学堂为学员提供宿舍共80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课余时间就在这里休息。宿舍的窗前栽种着各种花草,红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花竟相开放,蜜蜂忙碌着采花蜜,美丽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走进宿舍,房间明亮洁净,物品摆放整齐,榻榻米床上铺着干净整洁的床单,行李叠放的有棱有角,原来以为只有军人能叠出这样的行李,今天在这里却开了眼界。

  张君介绍说,学堂里的花草、环境、卫生都是学员们自己侍弄、打理。学员们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学员之间也是互相友爱,和睦相处。

  和宿舍比邻的是洗漱和洗浴间,洗漱间有多个洗手盆,冷热水随时都有,就连拖鞋都被排放着整整齐齐。宽敞的洗浴池,一排排淋浴花洒昂首挺立,随时为人们洗去疲惫,送来夏日的清凉。

  参观完宿舍浴池,管理员汤超带我们来到位于学堂后面的蔬菜地。汤超55岁,老家吉林,后去大连创业,是从事餐饮生意的,他是一位睿智、有使命感、有担当的男子。由于看到我们祖先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失传时他非常着急。也许是冥冥中注定了他和传统文化、和徐大伟老师的缘分,一次在大连传统文化交流会上他认识了徐大伟,共同的理想、追求,他和徐大伟达成共识,一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将生意交给家人管理,毅然来到宝力孔子学堂担任管理员,管理学堂的大小事宜,还为学员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子展现在我们眼前,豆角架上倒垂着密密麻麻的豆角,顶花带刺的黄瓜嫩得要滴出水来,还有个头大的红色西红柿、黄色的是小鸡心柿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片小辣椒地,娇俏嫩绿的小辣椒静静悬挂在辣椒秧上,等待岁月为它们染上红色,到了秋天它们就变成了红衣仙子。辣椒秧上开着的小白花,似镶嵌在绿色菜地上的小珍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俏皮地眨着眼睛。

  十一点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随管理员来到餐厅,宽敞明亮的大餐厅能容纳百人就餐。学员们都有序地排队打饭。学堂倡导的是素食文化,就餐时自动止语,并养成吃多少打多少、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在餐厅,我遇上了一位老邻居吴凤艳。她说在学堂食堂做义工六年了。六年的时间,没有一分钱的工资,而且每天早晨三点钟起床,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呀?她说在这里所有人做事都不拿工资的。

  我们吃着素馅小蒸饺,玉米糊粥,各种小菜,味道鲜美,不腻人,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边吃饭管理员边介绍:食堂的菜都来自学堂自己的菜地,即鲜嫩又环保。在食堂旁边的另一个屋子里,我们看见用黑色塑料布遮盖着的很多土豆。一文友好奇地掀开塑料布的一角,令人叹为观止!那么多土豆,竟然被摆放的整齐有序,边缘齐齐整整。是什么样的自律精神,竟感动得土豆,都这样规规矩矩的排着整齐的队形啊?” 吃过午饭,第一节课就是徐大伟老师的课,可不能错过呀!

  徐大伟,今年48岁,昌图宝力人。宝力孔子学堂创建人,首席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他原来做副食品批发和汽车修理、销售生意。经过多年打拼,他的生意红火,钱赚到了,日子富裕了,他却感觉不到快乐,他和妻子的身体都出现了状况,家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就在他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接触到传统文化。通过听课学习,他心情豁然开朗。于是他毅然将家里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从开始的家庭小课堂到现在的宝力东苇子村传统文化孔子学堂,徐大伟不仅使自己走出了困境,数不清挽救了多少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让多少迷茫中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我和几位文友提前来到教室,这是个能容纳近千人的大礼堂,礼堂建筑恢宏、宽敞、明亮,环境整洁,桌椅摆放整齐,讲台上方悬挂着十个火红的大灯笼,红色金丝绒幕布两侧写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讲台最前方摆放着一排鲜红的盆栽。12点30分学员自发上台唱歌,他们用歌声表达着对学堂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敬仰。12点50分,徐大伟老师走上讲台。真是耳闻不如一见啊,他的课讲的真是与众不同,他讲课即严肃又不古板,风趣幽默地和大家拉家常,说笑话,却包涵着很多智慧和道理。把学员一个个家庭问题解决了,气氛非常轻松活跃。

  临别孔子学堂前,申书记又带我们去参观了学堂的公寓。公寓坐落在距学堂约三十米远的地方。走在平坦干净的柏油马路上,路两旁绿植、花草映衬着一排排整齐的民房,文友们感叹,乡村都是柏油路了!边走申书记边介绍,2022年,孔子学堂志愿者开展了,“用爱心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这条柏油路就是孔子学堂志愿者爱心资助,东苇子村改变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而修建的。这条柏油路,从学堂门前一直通往东苇子村,全长1.5公里。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民受到感召,主动来孔子学堂学习传统文化,促进了家风转变和村风的好转。

  说话间我们就来到了公寓门前。两排彩钢瓦房子的小院落干净、整洁,院子里设有体育健身器材,靠近柏油路的房子是二层小楼,我们正预进院时,一条黄色大金毛狗跑了过来,把我们几个女文人吓的东躲西藏,这时走过来一位约五十岁的女子,她边吆喝着“金毛”边说:“这狗可温顺了,不咬人。”我试探的摸了它的头,它竟然很友好的和我互动着,好可爱的“金毛”,女文友都争抢着和它照相。在女子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房间里,每一个房间里都设有双人床、衣柜、学习用的桌椅、卫生间。站在二楼的窗前,郁郁葱葱的青纱帐尽收眼底,若隐若现的小溪像玉带将美丽的乡村环绕。女子告诉我们,公寓是给外地来参观、学习的佳宾准备的。

  每一位来学堂的人都是有故事的,我边参观边和女子攀谈起来,女子今年51岁,来自本溪。十九岁的二女儿因病去世,她因承受不住这个沉痛的打击而失去生活信心。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来到宝力孔子学堂,边学习边做义工。她来孔子学堂一年半了,在老师的耐心开导下,她现在已经走出失去亲人的痛,重启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一天的孔子学堂参观、学习,真是不虚此行。文友们都收获满满,最大的感慨孔子学堂真是一片“净土”,这里安静、祥和,这里没有名利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里的人懂礼仪、知廉耻;这里的人时刻用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自己;这里的人只有奉献、不讲索取。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烦燥的情绪安静了,迷茫的人找到了方向……

  在依依不舍中我们告别了孔子学堂,有文友调侃说:“我们是不是真的遇见桃花源了?”其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他的美好幻想罢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已处处尽是桃花源,而孔子学堂更是别有洞天!

责任编辑:董丽娜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