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学堂 >学堂故事·学堂人

融合内外, 打造“行走中的课堂”

2018-06-21 09:16:00             中国孔子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行求知,体验中学”,学生仅有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更需要突破书本、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大世界,去经历与体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需要学生用身体和心灵去体悟。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立足学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办学特色,依托全市的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开设了《行走中的课堂》传统文化研学体验课程,并将该课程分为 “寻根中华文化”“博物馆里知天下”“触摸大自然的脉搏”三大板块,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课题研究为载体,构建 “三融三有”研学新模式

  研学绝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必须要有课题研究作为载体,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的整合,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山河,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行走中的课堂”研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多元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了“三融三有”研学新模式,将研学活动主题和教育目标与学校传统文化特色相融合,研学课程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研学内容促进书本与大自然相融合,坚持让学生“研学前有备无患、研学中有的放矢、研学后有感而发”。

  研学前要有备无患。结合学校实际做好“研、学、行”三合一实效评估,做好活动的方案实施,制定研学守则,明确研学路线、查找相关的资料,切实做到有备而来。

  研学时要有的放矢。学生要根据提前确定的课题,有重点地观察、学习,让所有学生各取所需,研有所获,学有所得。

  研学后要有感而发。研学不能止于过程,经历了就结束,更要注重归来后的“有感而发”。学生要按照层次和研究课题,做好研学记录和个人反思,以及交流推广,形成独特稳固高效的学校研学旅行文化。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安排一个班进行研学成果展示,学生们把所见所闻,用相声、小品、快板、朗诵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小品《做客青啤之家》、相声《趣谈邮电之旅》、表演《漫谈道路交通发展》等,每班一个研学主题,一学期孩子们就能了解十几个研学项目,真正实现了“1+1〉1”的效果。

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

  三大板块齐助力,形成独特、稳固、高效的研学旅行文化

  其一:“寻根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

  “寻根中华文化”这一板块,融合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我校将这一主题分为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并针对不同内容,规划不同的研学旅行路线与目的地。比如,我校组织学生到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与外国朋友一起倾听青岛民俗历史,一起亲手体验非遗套色木版年画制作、糖画传统工艺制作,让他们了解青岛民俗;带领学生走进青岛非物质遗产园,通过让学生亲自烧制个人专属的景德镇瓷器杯子、画年画、捏面塑、做风筝等方式体验非遗文化;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海防边防船、中共青岛支部地方旧址、炮台山遗址、康有为故居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寻根中华文化”主题的研学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悟着悠久的中华文化,不仅更加理解与热爱中华文化,而且也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基因代代传

  其二:“博物馆里知天下”,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博物馆里知天下”这一板块,我校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根据不同文化场馆的不同特点与文化背景,融合了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经过精心准备与设计,组织学生参观了青岛市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啤酒博物馆、邮电博物馆……

  比如,在青岛市博物馆,学生们通过全景式展示,了解青岛城市发展历程。在青岛纺织博物馆,学生们通过参观,了解了青岛第一家现代机器纺织工厂“德华缫丝厂”在沧口诞生,以及青岛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上青天”时代的荣耀;又通过观看现代机器织布的工序,知道了青岛纺织服装拥有177个市级品牌,其中有“金字招牌”“郝建秀小组”,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为青岛百年纺织发展而骄傲。道路交通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涵盖了青岛从民国时期、抗战时期到近现代道路交通的历史变迁,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对道路交通的发展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在邮电博物馆,电话、传呼、大哥大……这些名词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3G、宽带、视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潮名词。学生还知道了古代烽火狼烟、快马驿站、旗语、信鸽等信息传递方式,切实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异,给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走进“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亲自转动百年机器印制属于自己的生日卡、明信片;走进“汉画像砖博物馆”,观汉画研汉字,体验制作瓦当拓片。

  我们充分利用和借鉴《研学旅行——小手拉大手 走进博物馆学习地图册》,让学生根据地图里介绍的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乘车路线、开闭馆时间以及参观注意事项,共同制订研学旅行路线图,并在地图册“我的足迹”中,通过文字、图画、照片及导图等多种形式,记录观摩的经历、感悟及体会。

  学生通过“博物馆里知天下”这一主题的研学,伴随着一场场时光穿越,近距离地感受、体验到千年前的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我校也通过以基地为依托的实践中的资源整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观汉画像砖博物馆


参观纺织博物馆

  其三:“触摸大自然的脉搏”,融合了对生命教育的价值体验

  春秋两季,天空晴朗,温度宜人,是出游的最好季节。为此,每年春秋两季我校都会举办“亲近自然”活动,这也是我校的“触摸大自然的脉搏”主题活动板块。在这一主题的研学中,我们融合了生命教育的价值体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解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等,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情感。

  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我校带领学生走进“光伏农庄”,听农业技术人员讲解,了解太阳能原理和生态大棚中的各类多肉植物的生长习性,并亲手学做微景观盆栽;制作风筝到唐岛湾公园放飞;带领学生前往“国学公园”“孔子六艺文化园”感受时光穿梭,通过参观园内书法、石刻、地雕、雕塑、图案拼铺等表现形式,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让孩子们尽情领略国学的博大精深,感悟传统文化之源远流长。而在喜悦收获的秋季,则组织学生撸起衣袖、挽起裤管去田野里拔萝卜、摘柿子,挖地瓜,体验农民收获的喜悦;或者在农场认真学习做馒头、包粽子……让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体验耕作的辛劳,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粒粒皆辛苦”的节约意识。

  “行走中的课堂”研学课程,不只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从而让学生带动家长、带动教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与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尚。为了这个目标,我校会继续探索前行……(文\林霞 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魏俊怡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