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学堂 >学堂故事·学堂人

中庸:一种决择的智慧

——钱宁先生在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孔子学堂演讲

2018-05-11 15:34:00             中国孔子网

  5月11日,著名学者、作家钱宁先生应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之邀,在青岛举办了孔子学堂系列专题讲座——《中庸:一种决择的智慧》,青岛市企业界、文化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100多位参加了这次活动。

  钱宁先生是一位著名学者、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新论语》,学术随笔《尼山风光》,长篇历史小说《圣人》(先后两次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秦相李斯》等,以及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文字发行。钱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是《人民日报》知名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留学美国,为密歇根大学新闻研究员,获密歇根大学新闻学奖学金以及密歇根大学最受欢迎讲师称号。90年代中期回国,致力于《论语》及孔子儒家学说研究,并在全国各地讲学,受到普遍欢迎,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针对当前“中庸”经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平庸、折中、调和”,钱宁先生认为这是对“中庸”内涵的片面理解,中庸虽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在演讲中,钱宁先生对“中庸”的意思进行了较为全面阐释,并将“中庸”概括为“执两用中”——在“两端”之间,做出最优的选择。“执两”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孔学的立论基础,是孔子的方法论,“执两”的目的是“用中”;用中,就是在“两端”之间的无数可能性中做出一个“适中”的选择。“用中”不可以只取一端不知变化,要寻找“两端”之间适中的度,并且在极端情况下要知道变通。钱宁先生认为“中庸”是孔门未传之学、千古圣贤之道,在未来“中庸”若想成为常行之道,需要找到量化和算法,能够测量出“中”,推算出“度”。“中庸”思想在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积极意义。

  讲座收到了现场的经久不息掌声,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同,反响热烈,观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结束后,钱宁先生还与大家合影留念。此外,孔子学堂还特聘请钱宁先生担任“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孔子学堂高级教习”,并为其颁发了聘书。

  众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力日渐强劲,传播儒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使孔子智慧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学堂积极推出并参与各种活动。此前,学堂举办过公益讲座:孔子与文化自信——以孔子的孝道文化为例等,并为青岛市李沧区学校举办的各类国学宣传活动提供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广落实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活动。(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孔子学堂 供稿)

责任编辑:李晓梦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