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学堂 >学堂故事·学堂人

【学堂故事】春风化雨正当时——小南营村孔子学堂教育实践活动侧记

2015-09-24 13:09:00       兰梅       中国孔子网

小南营村孔子学堂带动了村里的文化发展

 

    编者按:孔子学堂是为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灵提供交流栖息的场所,人们在这里,能够静下来,思考并实践“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有人说,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让乡村丢失了原有的文化传统,但又无法快速适应纯粹的城市生活,这个时候需要静下来,可在哪里能静下来?孔子学堂便是这样一方净土,小南营村的孔子学堂面积不大,建设时间也不长,装修得也并非华丽,但它依然成为村民们敬仰的殿堂,为什么呢?或许,小南营村孔子学堂负责人兰梅的一番肺腑之言,细致观察能让我们得到启发。

 

    西营镇小南营村,地处在济南南部山区,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花草覆盖着绵绵群山,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潺潺流过。改革开放使这里的人们脱离了物质的贫困,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的影响,使不少的人在物质脱贫的同时,面临“精神贫困”。
    不知何时开始,睦邻友好的传统渐渐消失,邻里之间因一点鸡毛蒜皮而大打出手的情况时有发生;兄弟友爱的情义慢慢单薄,兄弟几个因照顾老人反目为仇的现象屡见不鲜;婆媳不和,子女不孝,家长忙于劳作,放学孩子没人理处去,孩子们只好顽皮打闹,往往是一身土,一身泥……渐渐地,村民们感到了困惑,有吃有穿了,但为什么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并不是他们最初所追求的生活。怎么办?如何使村民们过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生活?各级政府的领导们和有识之士不断地思索着。
    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孔子学堂建设,给了人们很大启示。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在镇村政府的积极帮助下,承蒙各方的鼎力相助,坐落在村广场正北的孔子学堂终于2015年3月落成。孔子学堂以仁爱为魂,以诚朴、刚毅、乐学为训,其“修身立志,怡情养性,健全人格,追求成功”的办学理念,使村党支部和学堂的负责人如逢甘露,找到了解决症结的金钥匙。
    学堂建成后,关键是在学习教育上下工夫。孔子学堂的志愿者放弃了周末和晚上的休息时间,他们精心备课,定时给孩子及村民讲讲传统文化,圣贤古训。学堂内,时而是老师们循循善诱的讲解,时而是学员们的朗朗咏诵,时而是大家的互动讨论,这时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长短互补、共同进步。像学习《弟子规》,不仅大多数孩子能完整的背诵下来,随便挑出一句话大都能讲解出正确的理解及感触。经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学员们的思想认识在逐步提高,蒙尘的心灵开始净化,不少的学员开始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开始从行为上改变自己。
    除此之外我们的LED大屏幕,每天定时播放国学经典等其他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设置在两条主干道两侧墙壁上图文并茂的喷绘,让村民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进行心灵感化,品质提升。
    功夫下在学堂之外。赵泽海作为小南营村22位党员之一,同时也是小南营村孔子学堂志愿者。他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生活朴素、乐于助人,与村民相处融洽,是村民们交口称赞的好人。赵泽海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对村里体弱多病的老人都是尽最大的能力帮助,经常给一些孤寡老人买些水果及营养品之类的。他说以前不知道怎么才算孝敬父母,睦邻友好,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懂得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邻居和睦。他感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他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儿女做榜样。“德不孤,必有邻”。他的实际行动正在影响和教育着周围的人们。


    村民赵大爷(如上图)的老伴八年前因意外事故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她每天除了床上就是在轮椅上度过,赵大爷八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赵大妈。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夫妻。赵大爷说:“做人要有良心,我们夫妻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四十多年,一起吃苦、一起享福、一路坎坷都闯过来了,我们已经不能分开了,现在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了,我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老伴,不管她将来怎样,只要活着我就会一直对她好,我现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睁开眼看到老伴还陪伴在我的身边。”从赵大妈幸福的脸庞上,也能体会到赵大爷背后的付出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赵大爷的感人事迹已经成为孔子学堂的典型教材。
    仁者爱人,人心向善,尊老爱幼,村风淳朴,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传统文化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国学教育永远在路上。小南营孔子学堂将为此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杨晓卫
相关阅读:

更多

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